2022年高镍三元正极上市公司概念有哪些?(9月18日)

股涨停2022-09-18 07:46:22 举报

以下是股涨停为您整理的2022年高镍三元正极概念股:

(1)、容百科技:近5日容百科技股价下跌8.64%,总市值下跌了36.03亿,当前市值为417.11亿元。2022年股价下跌-30.58%。

2020年全年实现净利润2.13亿元,同比增长144.13%。2020年下半年,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恢复,战略客户需求增加,公司下半年订单较为饱满,产能利用率逐步恢复至较高水平,高镍三元正极材料NCM811产销量大幅增长。

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02.59亿元,同比增长170.3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11亿元,同比增长327.59%。

(2)、贤丰控股:近5个交易日股价下跌0.8%,最高价为5.14元,总市值下跌了4538.63万,当前市值为56.51亿元。

公司拟与贝特瑞、深圳市丰盈智投共同投资设立贤丰新材料(深圳)有限公司,从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三元前驱体业务,从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三元前驱体业务。合资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贤丰控股持股60%。合资公司拟建设年产5万吨高镍三元正极前驱体生产线。

贤丰控股2021年,公司收入为14.7亿,同比增长52.51%,净利润2919.02万,同比增长105.36%。

(3)、宁德时代:近5个交易日股价下跌9.63%,最高价为471元,总市值下跌了963.99亿,当前市值为1万亿元。

预计在2022年向公司采购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数量约为10万吨,2023年至2025年底将公司作为其三元正极粉料第一供应商,并向公司采购不低于一定比例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

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03.56亿元,同比增长159.0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9.31亿元,同比增长185.34%。

(4)、当升科技:近5个交易日股价下跌9.47%,最高价为80.67元,总市值下跌了33.99亿。

国内锂电传统正极材料龙头企业。全球前十大锂电巨头均是公司客户。锂电池产品应用最广,在出口方面,连续两年成为国内动力多元材料出口量占比第一的企业。但其在高镍三元正极方向上的进展较慢。

当升科技2021年营收82.58亿,同比增长159.41%,近三年复合增长为90.14%;净利润10.91亿,同比增长183.45%。

(5)、贝特瑞:近5个交易日股价下跌13.74%,最高价为59.99元,总市值下跌了51.62亿。

合资公司拟将注册资本由目前的500万元增加至1.95亿元。该合资公司的年产量以锂电池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为准最大50000吨为标准进行设计及建设。

2021年,贝特瑞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为104.91亿元,净利润为14.41亿元,过去五年平均ROE为15.93%。

(6)、国轩高科:近5日股价下跌10.04%,2022年股价下跌-55.1%。

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之一,主要产品为磷酸铁锂材料及电芯、三元电芯、动力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及储能型电池组,应用于纯电动商用车、乘用车、物流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领域,分别与上汽集团、北汽新能源、吉利汽车、江淮汽车、奇瑞汽车等企业在动力电池领域形成了稳定、深度的战略合作关系。公司是国内首家为乘用车车型配套磷酸铁锂电池的企业,根据行业机构的统计,2018年,在乘用车领域,公司磷酸铁锂装机量占比近50%。目前,公司的电池产能为28千兆瓦时,计划2023年将其电池产能提高至80千兆瓦时,2025年提高至100千兆瓦时。公司于2020年5月29日披露2020年度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拟向大众中国非公开发行不超过3.84亿股股份,募集不超过73.06亿元用于国轩电池年产16GWh高比能动力锂电池产业化项目、国轩材料年产30000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认购方的认购总额不低于60亿元。大众中国与公司控股股东珠海国轩及实际控制人李缜于2020年5月28日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本次非公开发行和股份转让完成后,大众中国将合计持有公司4.41亿股,占总股本26.47%,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公司于2021年3月22日晚公告,拟在肥东县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内投资建设动力锂电池上游原材料及电池回收等项目生产基地,计划总投资120亿元。公司于2021年7月26日晚公告,全资子公司与安徽合肥庐江管委会签署了《年产20万吨高端正极材料项目投资协议》,计划2025年正式投产,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将达100亿元。

国轩高科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03.56亿元,同比增长54.0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2亿元,同比增长-31.9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42亿元,同比增长-45.03%。

本文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据此操作,风险自担。